天越热越要补阳,学会紫苏煮水,补阳、祛湿、散结
图片
俗话说:“夏天不补阳,冬天易遭殃”。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,也是最适合补阳的时候。
天气越热,阳气浮越于外,内里反而相对空虚,更需固护体内微阳。
真正的纯阳草有两个,一个是艾草,它能把阳气补进骨头缝,适合三伏艾灸祛寒。另一个是紫苏,能把阳气补进五脏六腑,适合煮水补阳。
紫苏核心功效:为何是三伏天的 “养生好搭档”?图片
紫苏性味辛温,归肺、脾经,其 “温” 能补阳散寒,“辛” 能理气行滞,自带 “双向调节” 属性:
补阳
通过温暖脾胃、驱散寒邪,间接助力阳气生成(脾胃为 “气血生化之源”,脾胃暖则阳气足);祛湿
增强脾胃运化功能,避免湿邪滞留,尤其适合夏季 “外热内寒 + 湿气重” 的体质;散结
辛香之气能梳理全身气机,化解因气滞、寒凝导致的瘀堵(如结节、腹胀等)。图片
适用人群:
长期待在空调房,肩颈、腰腹发冷;
吃冰后胃痛、腹泻(胃寒明显)。
搭配原理:生姜性温,能 “温中止呕、解表散寒”,与紫苏搭配,可增强驱散体内寒邪的能力,同时守住脾胃阳气,避免寒湿进一步入侵。
做法:新鲜紫苏叶 10 片(或干品 5 克)+ 生姜 3 片(去皮),加水 500 毫升;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 8 分钟,滤渣温饮,每日 1 次(上午喝最佳)。
图片
适用人群:
舌苔厚腻、大便黏马桶(湿气重);
饭后腹胀、没胃口(脾胃运化差);
痰多、咳嗽(痰湿阻肺)。
搭配原理:陈皮理气健脾、燥湿化痰,茯苓健脾渗湿,三者搭配,紫苏补阳散寒,陈皮 + 茯苓强化祛湿,既能化解 “外湿”(环境湿气),又能改善 “内湿”(脾胃虚弱生湿)。
做法:紫苏叶(干品 5 克)+ 陈皮 5 克(泡软去白瓤)+ 茯苓 10 克;加水 600 毫升,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 10 分钟,温饮(可加少许红糖调味)。
图片
适用人群:
情绪焦虑、压力大,常觉得 “胸口堵得慌”;
甲状腺、乳腺有轻微结节(气滞型);
经期腹胀、小腹坠痛(气滞血瘀)。
搭配原理:玫瑰花 “理气解郁、活血散瘀”,山楂 “消食化积、行气散瘀”,与紫苏的 “理气” 功效结合,能打通全身气机,化解因气滞导致的瘀堵,同时紫苏的温性可中和玫瑰花的微寒,适合三伏天饮用。
做法:紫苏叶(干品 5 克)+ 玫瑰花 5 克 + 山楂干 5 克(去核);加水 500 毫升,大火烧开后关火,焖 5 分钟(避免久煮破坏玫瑰花活性),温饮(经期量多者慎用)。